【南方周末】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推行,739款产品中藏着怎样的方向?
2024/02/02
个人养老金时代正式来临了。
2024年1月24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正式宣布,未来将在全国推进个人养老金制度。自2022年11月起,北京、上海、广州等36个城市及地区已先行实施该制度。
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重点在于个人养老账户,即通过额外向个人养老账户投入资金,投资专属的个人养老产品,达到增加退休收入的目的。
至此,中国真正形成了由“基本养老金(第一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二支柱)+个人养老账户(第三支柱)”的三支柱养老体系,这也是国际通行的养老金管理模式。
中国的个人养老金账户与美国的IRA个人退休账户(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类似,可以由账户持有人自行选择想要投资的产品。
但过去一年多的试点,却让市场看到这类产品的尴尬——“开户热、缴费少、投资冷”。
在2023年12月底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3》发布仪式上,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个人养老金制度从2022年11月25日施行至2023年6月,累计参加人数4030万,缴存金额182亿元。但同时也出现“三低”现象,一是相对于开户人数实际缴存人数比例过低,仅为22%;二是相对于税优政策规定的缴存额上限来说,实际缴存金额比例太低,仅为2.5%;三是对于缴存额来说,实际投资的资金比例较低,约为61%。
直接原因或许是产品收益并不理想。人社部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显示,截至2024年1月30日,个人养老金专项产品已达739款,其中465款储蓄产品(占比63%),181款基金产品(占比24.5%),70款保险产品(占比9.5%),23款理财产品(占比3%)。
南方周末记者梳理了这七百余款个人养老金产品发现,目前个人养老金基金九成以上亏损,其他三类理财、储蓄、保险产品虽大部分未亏损,但收益相比同类产品并不突出。税收优惠、费率打折这些优惠政策,也因为纳税群体少、产品种类单一等原因被消解了。
其实目前个人养老产品并非没有优势。“从宣传和投资者教育来看,前期关于个人养老金几乎没有机构突出‘费率优惠’的好处,而这一点非常重要。”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阎志鹏说。
多位业内受访者坦言,改进个人养老金投资势在必行,问题在于,如何改?
税收究竟优不优惠?
跨年夜的两日前,旋子收到开户银行发来的短信:“2023年个人养老金税优额度将于12月31日清零,根据不同缴税比例至高节税5400元!累计缴存1000元以上最高可抽取380元立减金。”
她在豆瓣上的“投资理财小组”晒出自己的个人养老金成绩单——总投资24000元,连续两年投资额度用满,总计亏损2607.84元,账户亏损超过10%。
旋子加入上述网络兴趣小组超过十年,小组的目标是“用利息生活”,最近她不那么确信了,除了自己购买的基金亏了20%以上,个人养老理财账户同样损失不小,“心如止水”,她向南方周末记者形容收到短信那一刻的心情。
有十多年投资经验的她在试点头一年就足额投了个人养老产品,12000元全部投向一只养老基金,第二年又足额买了另一只基金,“如果不是限额,可能会买更多。”(注:个人养老金每年的缴费限额是12000元。)
结果是,旋子购买的个人养老产品并不比购买的其他基金产品收益更高。即便加上抵扣税收优惠,账户同样亏损。
税收优惠是指,购买了个人养老金的收入,会以税收返回的形式免缴部分个人所得税,只需在退休领取个人养老金收益时交税。
根据现行规定,个人养老金在缴费阶段不收取个人所得税,投资阶段也不收取,而在领取阶段对本金和收益征收3%,因此税收优惠效果取决于个人收入水平。
由于我国暂不征收资本利得税,相当于普通的投资是在缴费阶段征税,此后的投资和领取阶段不征税。
简单计算,对于扣除五险一金后、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纳税人,个人所得税率为3%。如果购买个人养老金,会在领取阶段征税3%,这3%实际包括了投资本金和收益两部分,实际上增加了税负,因此低收入群体参加积极性可能受影响。
对于月收入在3000-1.2万元的纳税人,其3000元以上部分税率达到10%,此时购买个人养老金,领取阶段税率仅有3%,实际的税收节省力度取决于退休时的本金和投资收益,因此工资越高,也就是个人所得税税率越高的人,参加个人养老金实际享受的优惠就越大。
代价是,一旦开始向该账户缴费,该账户资金,除了出国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等特殊情况外,只能封闭运行到退休才能领取。相当于国家通过税收优惠锁定账户必须用于养老的目的。
而旋子这样年收入20万左右的纳税人被卡在中间:能够享受到一定额度的退税,但退税额度目前看起来不足以覆盖账户亏损产生的窟窿。
“这笔钱还不能随意支取,支取时还得补上税收优惠的部分。”旋子纠结,这样的投资该怎么算?
受股市拖累
在南方周末记者梳理的七百余款个人养老金投资产品中,有近三成产品遭遇不同程度亏损,其中的重灾区正是基金。
在人社部公布的181款基金产品中,上市至今,49只产品亏损超过10%,121只亏损幅度在10%以下,剩余盈利的10只产品均为微盈,其中6只收益率不到1%,最高也仅为3.26%。
相较之下,465款储蓄产品均在盈利,23款理财产品和余下的70款保险产品由于并未完全公布年度结算,尚不可知全部经营数据,不过仅从已公布年度结算的数十款产品来看,理财和保险类的个人养老金产品也大多实现了盈利。
整体来看,储蓄类产品的数量最多,占个人养老产品总量的六成,它们集中由22家大中型银行统一发售。国有六大行共发行了150余款储蓄产品,大多分为三个月期、半年期、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六类。
这类储蓄类养老产品不存在亏本情况,不过,其收益率仍然受到市场利率的影响。
由于2023年多次降息,养老储蓄产品的结算利率也随之下降。在个人养老金政策刚推出的2022年底,这类储蓄类产品的年利率几乎都在2%以上,而近期打开个人账户,个别大型银行的短期个人养老储蓄产品年利率已然跌破1.3%。
给投资者带来最大损失的,是基金类产品。在已公布净值的180款产品中,华夏基金旗下有11款,数量排名第一。
“覆巢之下无完卵,去年的股市情况不好,聚焦股市投资的基金产品会受到拖累很正常。”北京东方引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吕晗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吕晗曾常年负责大型保险机构的投资工作。
如果拆分这181款基金产品,会发现同质化相当严重。
首先几乎全都是FOF类基金,即将基金组合作为投资对象的基金,也就是基金中的基金。其次,绝大部分是混合类型基金,既投资了股市又投资了债市。
“FOF基金的好处,是以大类资产配合的形式来取得一个好收益。如果做大类资产配合,核心策略就是股票行情好的时候买股票、债券好的时候多买债券。为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在最大的确定性下获得收益,买其他基金或者ETF指数基金就是不错的选择。”吕晗解释。
换言之,此时基金赚的收益来自市场的整体上涨,而非个股的优异表现,这能够最大程度避免基金经理的个人能力对基金的影响。
以亏损最大的“预见养老2050五年持有(FOF)”这只基金举例,其上市以来的净值亏损超过20%,翻开投资报告,该基金资产投向为9只ETF基金和1只普通的混合基金,并未投向风险过高的个股。
不过,该基金资产占比最高的资产混合型基金仍为该公司旗下名为“新趋势混合”的基金,吕晗判断,这类基金大概率都不同程度投向了股市,导致亏损效应叠加。
股市拖累个人养老金,这一判断也适用于其他类产品,譬如表现相对较好的保险和理财产品
如国民养老发行的“国民共同富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2022年结算利率为稳健5.15%、积极5.60%,2023年结算利率为稳健4.15%、积极4.25%。工银安盛推出的“工银安盛人寿金账户养老年金保险(2023版)(万能型)”,结算利率为3.8%。
贝莱德理财旗下的“贝莱德建信理财贝嘉目标风险稳健型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最低持有365天)”A份额、L份额累计净值分别为1.006795、1.005165,勉强维持保本。
“基本上股市配置越高的,收益表现会越差。这些理财产品的大部分资产都配置了债市。保险资金同样如此,相比ETF调仓也更灵活。”吕晗说。
产品种类“既多又少”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MBA项目联席学术主任阎志鹏给南方周末记者打开了自己的个人养老投资账户,他此前十余年曾就职于美国一所公立综合性大学,同样参与了美国401K计划和IRA账户的投资。
“理论上,我国职业养老金和企业养老金对标的是401K计划,个人养老金账户和IRA账户类似,但在实际投资层面的区别不小。”阎志鹏谈道。
譬如他的IRA账户投资了ETF指数基金、数只美股个股,而在他的国内个人养老金账户,无法投资个股,且所投向的基金均为FOF基金。
无论是美国的401K账户抑或IRA账户,投资者的自由选择度都相当高。
401K的入选产品大多由州政府运营公司协商谈判,确定大致能够投资的基金或是存款类产品后,形成数十个产品套餐,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来选择。IRA更为自由,投资人不仅能够投资基金、存款,还能直接投个股,并且少有FOF类的基金产品,大多是直接投向股市或者债市的基金,少了一道“中间商”。
“从风险管控的角度,国内的个人养老金账户更像是卡在401K和IRA之间的一种产品形态,选择范围比401K稍大一些,但是远不如IRA账户那样自由。” 阎志鹏形容。
FOF基金从产品设计上相比普通基金收益更低,一个原因是FOF存在双重费用问题。
阎志鹏解释,FOF在手续费上存在劣势,它的投向同样是基金,因此不可避免要向所投资的其他基金缴纳手续费,所以费率其实是在基金手续费基础上的二次收费,也就是投资FOF会付出双重费用。
同时,公募FOF持有单一基金的比例需满足“双20”规定,即持有一个公募基金不能超过自己净资产的20%,也不能超过被持有基金净资产的20%,如此一来,一个公募FOF至少要持有5只基金。而如果个人投资5只普通型基金,就可以形成一个FOF组合,这让以FOF形式存在的个人养老型基金显得“鸡肋”。
阎志鹏也对比了两国账户产品数量,“相比之下国内个人养老产品总数更多,有七百多只,但其实可选类型并不多,集中在传统理财产品,尤其是基金领域,可以说是‘既多又少’。”
“FOF形式主要是考虑到大类资产配置的问题,比如可以投向一些行业基金、产业基金等。如果从费率的角度,相比其他基金产品,它的费率相当于打了五折,因此对投资者的影响也相对较小。”针对前述质疑,华夏基金首席养老投教官、养老金管理部总监孙博回复南方周末记者,目前所有的个人养老基金管理费均为0.5%,相比市场上同类动辄1%的基金便宜近半。
但目前个人养老产品也并非没有优势,基金费率是其一大宣传重点。“与其宣传税优,不如强调‘费优’。”阎志鹏建议。
他举了个例子,某款养老产品,通过个人养老金账户投资年费用(管理费和托管费)为0.5%,而通过普通账户投资年费用为1%。假设上述两种投资费前年化收益率均为6%,每月均投资1000元,若不考虑税收因素,30年后,个人养老金账户会有91.4万元,普通账户只有83.2万元。即因为每年多付0.5%的费用,30年后普通账户财富积累减少8.1万,收益相差9.8%。
“从宣传和投资者教育来看,前期关于个人养老金几乎没有机构突出‘费率优惠’的好处,而这一点非常重要。”
中国社科院在《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中预测,按照目前的养老金收入和消耗速度,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累积结余会在2035年耗尽。
养老金投资规划的关键在于长期与未来,通过稳定的资金投入,让个人投资能够尽可能不受阶段性经济周期影响,获得较为不错的收益,以此补充退休后的养老金收入。
“养老金融产品的第一要务是‘保本’,其次是跑赢通胀。”孙博谈道,对比大多其他金融产品,养老金融的一大优势是能够跨越牛市、熊市周期,尤其是配置股票的养老产品。
即便是目前较为成功的IRA账户,也历经了数十年的演化。
孙博介绍,在美国IRA制度建立初期的1975年,参与者可能从短期视角出发,把大部分资金投资于短期安全稳健的银行储蓄和保险产品,较少比例投资于风险较大的基金产品。
但由于个人养老金账户的长期封闭特征,经过多年运行后,投资者发现,短期风险较大的基金反而在长期实现了较高回报,此后投资者的缴费中,自然就会更多选择基金产品,从而逐步引起产品配置结构的变化,最终实现了从储蓄养老到投资养老的演进。
阎志鹏建议,针对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并不提供职业养老金的现状,可将职业养老金未使用额度叠加到个人养老金额度之上,合并养老金第二、三支柱缴费额度。
例如,加拿大注册退休储蓄计划(RRSP)的个人供款比例为上年收入的18%,与职业养老金个人缴费额度通用。根据人社部《企业年金规定》,企业年金的企业和职工缴费上限为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12%。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并未用到这个额度,如果此额度能叠加到个人养老金额度上,将显著增加参与者的可投资金额。
文章载自 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