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专家团队 >> 教授见解 >>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ESG投资本土化的关切、误区与推进方法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ESG投资本土化的关切、误区与推进方法

2024/01/25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可持续金融学科发展专项基金学术主任,中国ESG30人论坛成员邱慈观出席在“东方蓝宝石”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办的“价值向上·绿色向好——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系列讲坛(第五期)”并发表题为《ESG投资本土化》的演讲。

1月22日下午,“价值向上·绿色向好——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系列讲坛(第五期)”在“东方蓝宝石”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成功举办。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系列讲坛聚焦前沿议题,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企业管理者、金融机构代表共同盘活企业资源要素,帮助上市公司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加快形成科技创新和产业应用相互促进的上市公司发展新格局,助力社会高质量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可持续金融学科发展专项基金学术主任,中国ESG30人论坛成员、多家机构绿色金融委员邱慈观从本土化关切、实践误区以及推进方法三个方面谈了她对ESG投资本土化的看法。

01 ESG投资本土化关切

邱慈观首先对ESG投资进行简要解释,指出ESG投资就是将ESG因素纳入投资流程,在投资过程中考虑环境、社会和治理等因素,运用七种ESG投资策略来选股,包括负面剔除法、积极股东法、依公约剔除法、正面优选法、可持续主题投资法、ESG整合法以及影响力投资法。

她指出,上述这些策略历经四十年才发展完整,是全球公认的ESG投资策略,具有科学工具的性质,而工具本身“不必本土化”。需要“本土化”的是ESG投资的关切,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找出最符合当地社会需求和价值观的ESG关切,以此构建具体可行的投资框架。以我国而言,本土关切可包括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绿色创新、低碳转型对接碳中和的目标等,甚至进一步和中华文化生命理念相结合的尊生、保生、生生不息等观念。然而,将上述这些抽象笼统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投资的金融产品会面临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在构建相关的投资框架时,框架必须符合投资组合理论,要顾及多角化原则,通过平衡风险、回报和关切三个维度,利用可靠的数据和选取合适的绩效考核KPI,从而设计出能表彰本土关切的ESG投资产品。邱慈观强调,应用ESG投资策略进行选股而形成的产品是复合式产品,包括公募基金、指数和ETF等,而不是债券或贷款等单纯式产品。

邱慈观更以明晟日本女性赋能指数(WIN)为例进行最佳案例分享,指出日本如何找出社会的ESG关切、构建能表明该关切的投资框架、通过公开征选挑出最佳产品,以及要求组合中的企业分享成功经验。具体而言,日本在引入ESG理念之初,先由政府主导,探讨ESG这个舶来品是否与日本传统文化相容。经由举办论坛及研讨会讨论后发现,ESG理念在根源上可与日本文化衔接,进而开始推动ESG投资。接着,日本政府要民众提出本土化的ESG关切,经过深入讨论后发现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问题明显是一个ESG薄弱环节,故应该选出针对这个关注点提出解决方案的公司,从而形成一只ESG投资产品,以提高日本社会对女性工作场所地位问题的认知。这只“明晟日本女性赋能指数”就是公开征选产品中获得首奖的产品,编制方使用正面优选法、利用数据,通过五个足以反映企业在提高女性工作场所地位的KPI来选股,最终形成一只回应日本本土ESG关切的投资产品。

02 实践误区

邱慈观表示,这几年国内也讨论ESG相关的本土化问题,但往往没切中重点,以致陷入一些误区,常见的误区主要有三个。

第一,很多人误将“ESG投资”和“ESG披露”划上等号,认为在披露里加上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绿色低碳等议题就够了。事实上,这种看法是不理解ESG投资会涉及一个很长的链条,ESG披露位于这个链条的前端,而ESG投资则是在链条的后端。这里的ESG披露包括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对于其ESG实践的报导,这些披露不能直接形成ESG投资产品,其中必须加上ESG关切点的明确化、投资框架的构建、投资策略的选择、数据的使用等,因此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第二,将“本土化的ESG关切”与“ESG投资产品”混淆,误认为只要确定了本土化的ESG关切,就可以直接转化为ESG投资产品。实际上,从抽象的本土化ESG关切到具体的ESG投资产品,需要经过一系列步骤,包括构建可行的投资框架、考虑投资组合理论的基本原则、平衡风险、回报与ESG关切,以及使用合适的数据来选股和通过KPI来进行绩效考核。

第三,误认为“本土化的ESG关切”势必会受到国内关注,那么形成的投资产品应有“投资回报”。事实上,投资回报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本土化的ESG关切外,还需要考虑其他投资组合构建的原则。简单的说,ESG基金产品能赚钱的先决条件是构成这只基金的成份股公司都能盈利,那么,致力于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的公司都能从其本业中盈利吗? 它们基于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的原则而形成的现金流模式是什么? 能直接反映在财报上吗? 对此邱慈观表示,如果这些本土化关切背后的现金流模式不明确,却要把“ESG关切”和“ESG投资回报”画上等号,结果势必会让投资者失望。

在本土实践ESG投资时,虽然国内的ESG数据相对薄弱,但也已有一些基金公司开始开发本土化的ESG投资产品。受到ESG数据限制,这些产品的制作方法相对比较简单,常使用负面剔除法、正面优选法、可持续主题投资法等ESG投资策略来选股,而很少使用对ESG数据要求较高的ESG整合法。同时,本土化的ESG投资产品在投资框架的构建上也比较简单,未必能反映其背后理念的真实内涵。不过,国内ESG投资产品的真正问题是本土投资人对于ESG的接受度并不高,以致产品上市规模原本就不大,上市后又往往遭到投资人出脱份额的命运,以致基金规模只下不上,持续萎缩。这现象背后的理由值得深究,可能与国内ESG投资市场尚不成熟、缺乏认知有关。因此,加强ESG投资的宣导和教育,提高投资者认识和兴趣,是未来推动本土化ESG投资发展的关键。

03 ESG如何做好本土化

如何将本土文化价值观和ESG投资框架结合,是推动ESG投资本土化的关键,邱慈观给出几点建议。首先,基金经理人应该加强自己的专业能力,尤其是要学习熟练运用七种ESG投资策略。这一点不只有国际先例可循,也与中国历史传统中的围棋棋手训练有异曲同工之妙。围棋棋手通过研究过去的棋局来提高自己的棋艺。同理,基金经理人也应该学习国际知名经理人对于ESG投资框架的构建经验并结合本土情况,多思考、多学习,才能更加娴熟地运用ESG投资策略。

其次,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ESG的认知。这需要上层领导、同业协会以及资产管理行业的共同努力。唯有通过提高公众对ESG投资理念的认知,才能逐渐培养ESG偏好,从而让更多人愿意购买并长期持有ESG投资产品。

第三,政府在ESG本土化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应该积极主导ESG本土化的讨论,为相关行业提供政策支持和引导。同时,在提高ESG投资的趣味性和参与度方面,国内可以尝试通过公开甄选ESG投资产品的流程来让整个过程更加有趣。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社会对ESG议题的关注度,还可以激发投资者的兴趣。讨论国内最关切的ESG议题以及如何对目前相对薄弱的环节进一步改善,这对设计符合本土需求的ESG产品至关重要。

最后,成功的ESG投资产品应该发挥推动和扩散的功能,不仅基金经理人要与社会分享投资框架构建的成功经验,组合中的个股公司也应该与社会分享成功的实践经验,以鼓励学雷锋、见贤思齐。

唯有通过提升视野、提高参与度与扩大受益群体,才可深化整体社会对ESG概念的认知,从而推动ESG投资产品的本土化进程。相信在中国社会和中华文化的熏陶下,深耕厚培,国内的ESG投资产品必将开花结果,形成更多细致的、有内涵的产品,甚至终将引领全球ESG投资的发展。

文章载自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