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公益慈善+金融”:以创意模式保护生态
2023/12/25
12月15日,2023澎湃新闻责任践行者年会在上海绿地外滩中心举行。本次年会以“绿色可持续,韧性高质量”为主题,邀请了来自科研院校、公益组织及企业的多位重量级嘉宾,从不同角度和领域分享经验,为应对全球气候挑战、推动企业践行社会责任、促进绿色金融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可持续金融学科发展基金学术主任邱慈观教授以“ ‘公益慈善+金融’:以创意模式保护生态”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以下是演讲内容。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早上好!
我是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的邱慈观,很高兴能够二度参加澎湃的责任践行者年会。参会前我看了今天的演讲主题,大致分成两个领域,一是公益慈善领域,另一是金融领域。那么我就把两个领域融合,以“公益慈善+金融”作为今天分享的主题,来看看如何能以融合两个领域的创意模式来保护生态。
首先,我们要了解问题的来源,特别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问题来源可追溯到工业化社会的发展,其中的企业工业化经营、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物种入侵等行为都严重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统计数字表明,过去一百年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速度远远超过其历史记录,植物、哺乳动物、鱼类等物种的灭绝率是其背景率的一千倍,而野生哺乳动物的总数比1900年下降了82%。如果生物多样性再以这种速度下降,则人类将面临第六次动植物物种灭绝危机,而第五次灭绝发生在6500万年以前,造成恐龙从地球上消失。
图1:过度捕捞的比例(橘色区域)大幅增加
在海洋相关的生物多样性丧失方面,人类的过度捕捞行为造成鱼类种群的灭绝。依据2022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统计,过去半个世纪里,过度捕捞的鱼类种群比例大幅上升,未充分捕捞的鱼类种群比例急速下降,而可持续捕捞的鱼类种群比例几乎维持不变。
面临生物多样性丧失、过度捕捞渔类等问题,倘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需要的资金金额肯定非常庞大。各方对此都做了一些测算,都给出惊人的数字。例如,依据学者的保守测算,为了在2030年达到十七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第十四个(SDG#14,保护水下生物),全球平均每年约需支出1,745亿美元,而其中的资金缺口为1,490亿美元,占比高达需求金额的85%。
面对庞大的生态保护资金需求,我们必须了解可能的资金来源。就中国而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主要的来源是政府,亦即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以财政支出的方式所提供的资金。但这些资金肯定不够,其中的资金缺口必须由民间资金来补充。那么,如何撬动民间资金呢?
民间资金来源主要可分成两个来源,一个是以金融方式来撬动资金,另一个是以公益慈善方式来撬动资金。如果采用金融方式,则需要开发一些金融工具,通过金融工具把资金导入生态保护领域。事实上,市场上已出现了一些金融工具,以贷款和债券为主。但是,用金融方式解决资金问题必须满足一个先决条件:导入资金的受保护项目必须能够盈利。如果项目不能盈利,金融产品就没法盈利,那么债券和贷款就难以还本和付息。
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公益慈善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是否较好呢?实际上,当受保护领域里的场域风险高,基础设施尚未构建,政策法规也尚未启动,甚至连项目的盈利模式都有待开发,则金融方式不管用,金融工具也不愿进入这些领域。此时,只有通过公益慈善的捐赠款和补助款,才能启动试点工作,再慢慢催化市场,推动市场的出现。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这几年市场上已出现了贷款、债券等单一式金融工具。贷款方面有生物修复贷、美丽乡村贷、海洋保护治理贷等。债券方面,市场上有通过发行绿色债券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譬如中国银行澳门分行在2019年9月推出的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于国内生态建设示范、山区生态修复、国家储备林等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而项目的收益来源稳定。此外,也有地方政府以发行专项债券的方式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如天津市政府于2018年发行生态保护专项债券,募集资金投向天津宁河区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收益来自碳排放权交易、建设用地指标转让等。但是无论是通过贷款或债券来保护生态,先决条件是项目本身要盈利,最终才能偿还本利。
那么,如何处理那些收益来源不明的项目?野生动物保护即为一例,至今为止,对于野生动物保护项目要如何盈利,我们还在开发可行的盈利模式。但在盈利模式不明情况下,国际上已经推出了第一支保护特定物种的债券——犀牛债。
犀牛债以南非阿多大象国家公园和大鱼河自然保护区的黑犀牛为保护对象,黑犀牛是伞状物种,下面覆盖了丰富的动物群种。但这个项目欠缺收益来源,试点性质很强。
具体而言,它虽称为“债券”,但公益慈善的成分高,本质上是“债券+公益慈善”的混合体。发债主体是世界银行下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本金1.5亿美元,期限五年。在投资前,投资人必须同意放弃领息,但债券期满时可领回本金。另外,当黑犀牛的保护成效超过预期时,投资人可得到一笔效益支付,其金额和黑犀牛的保护成效挂钩,而支付方为全球环境基金(GEF)。换句话说,犀牛债涉及两个捐赠方,一个是债券的认购方,这些投资人放弃的利息就是他们的捐赠。另一个是GEF,它的捐赠款用来提供效益支付。由此可知,犀牛债采用了一个创意的结构模式,以“公益慈善+金融”模式来保护野生动物。
图2:犀牛债的成功取决于风险分担机制
犀牛债的成功取决于它的风险分担机制,其中关键有二。一是必须由信用评级高的发行人来为风险背书,另一是必须有独立的鉴证机构来核验保护犀牛的成效。当然,除此之外,还必须能在市场上找到一批让步型的影响力投资人,愿意以牺牲部分财务回报的方式来换取保护动物的成效。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外,海洋保护是另一个需要采用“公益慈善+金融”模式的领域。特别是,在可持续使用海洋资源方面,有盈利点明确的项目,也有盈利点不明确的项目。对于盈利点明确的项目,我们可通过金融工具来募集资金,而蓝色债券即为其一。先前蓝色债券没有独立的发行指引,必须借助绿色债券的发行指引。但国际资本市场协会于今年9月发布了《可持续蓝色经济融资债券》,明确了它的发行流程,并提出适合发行债券的八个范畴,从而使蓝色债券具有独立的发行指引。
全世界第一只蓝色债券于2018年推出,是塞舌尔的主权蓝色债券。中国的第一只蓝色债券由青岛水务集团于2020年发行,它是一支以中期绿色票据方式发行的贴标蓝色债券。至今年第三季为止,国内共发了九支蓝色债券,募集资金主要用在有明确收益的项目上,包括海洋相关的可再生能源、污水处理等。那么,当项目的收益不明确,甚至面临收益空窗期,金融工具不敷使用时,则用什么方法募集资金呢?
在此我们分享一个面临收益空窗期的动物保护案例。如前所言,过度捕捞造成渔类物种大幅下降,所以必须给渔类休养、生息和复育的时间。当渔类物种获得充分休养后,会以几倍的速度复育、回归。针对这样的案例,人类已经做过一些试验,其中第一个于2016年发生在智利。当时,智利渔民发现渔类物种明显下降,因而五个渔民社区就自发性的建立了沿海海洋保护区,其中禁止捕捞并积极保护海草林。两年后渔民惊喜的发现,保护区里原来渔类消失之处出现了丰富的渔类种群,禁捕造成鱼类重归。
国内也有类似的尝试,其中以长江的“伏季休渔”最知名。但一年只在伏季休渔三月,渔类未能充分休养,以致试验的成效不佳。有鉴于此,政府于2021年启动了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政策,让渔类充分休息、完全复育。但禁渔期间渔业公司和渔民都没有收入,怎么生活呢?对于这个问题,国内的处理方式是由政府财政支出来承担,给予渔民补偿补助,迄今已累计支出了近三百亿元。那么,除了政府财政资金外,是否可通过一些创意金融工具来引入社会资本呢?
事实上,世界上已启动了这种尝试,第一个出现的是“蓝色复育债券”(blue recovery bond)。它的设计蓝图由金融智库行星追踪者于2020年推出,后经几轮修正,目前正在进行试点。
我必须特别提醒,“蓝色复育债券”并非上面提到的“蓝色债券”。“蓝色债券”用来对应收益明确的项目,而“蓝色复育债券”用来对应收益不明确的项目,其中包括休渔期间的收益空窗期项目。在渔业公司和渔民没有收入的期间,以发行债券的方式把民间资本引入,由投资人支付前置资金,帮渔民补上这段期间的不足收入。禁捕结束后,由外部第三方评估蓝色计划的成效,如果达到预期效果,鱼类顺利回归,则渔民可以重新开始捕鱼,并将鱼获收入的一部分以“本金+利息”的方式还给投资人。债券设计包含了惩奖制度及审查机制,从而将投资人的利益和渔业公司及渔民的利益予以调和,以实现渔类资源的可持续使用。
图3:蓝色复育债券的运作模式
不过,这个机制的运作不易,项目方必须能解决其中三个关键问题。首先是渔场和鱼种的合适性问题,项目方必须对此拟订一套评估标准,以实际数据来进行检测,以选出合适的渔场和鱼种。其次是发行人的合适性问题,项目方必须对场域风险有所了解,排除不适合的发行人,其中包括商业导向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在债券试点期间,世界银行等开发金融机构比较适合担任发行人。同时,试点项目未必会成功,故须引入一些公益慈善组织来承担第一笔亏损。当蓝色复育债券如此运作时,它采用的是“公益慈善+金融”模式。第三是渔民补偿补助的覆盖范围问题,项目方必须对此设计出一套合理方案,其中或许不只包括收入补償,还包括转业辅导补助等。
行星追踪者基于休渔年限、渔类种群成长率、利息支付率等假设,针对蓝色复育债券的现金流做了多种模拟测算,其中一种测算如图4所示。图中有黄、红及蓝三个颜色,黄色区块反映禁捕期间由投资人承担的前期资本,从而让渔业公司和渔民得以安然度过休渔期。红色线条表明渔业公司的净现金流,渔类种群在休渔后会以倍数出现,造成渔业公司的现金流大幅成长。蓝色区块反映在恢复捕鱼后,渔业公司和渔民将收入的一部分交给投资人,以偿还本金并支付利息。
图4:蓝色复育债券现金流模拟
最后,我就以上分享做一个总结。今天在澎湃新闻的责任践行者年会里,我以“公益慈善+金融”为题,说明如何以创意模式来保护生态。我们分享的重点有几个。首先,人类的工业社会活动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而目前人类正在针对这些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其次,人类并非万能的,面对当今一些重大的、难解的挑战时,人类站在学习曲线上,在学习如何能停止破坏、进行修补并促发增长。第三,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保护等领域里,目前主要的资金来源是政府的财政支出,但资金缺口庞大,而如何引入民间资金是一个关键。第四,社会资本的撬动必须通过金融工具来完成,但当受保护项目本身的盈利模式不明、回报率低时,纯金融工具很难运作。第五,对于盈利模式不明甚至面临收益空窗期的项目,可采用“公益慈善+金融”的创意模式,以进行试点、催化市场。当场域风险逐渐下降,市场化运作契机出现时,社会资本的撬动可再从“公益慈善+金融”模式过渡到“金融”模式,最终促成市场的发展。
感谢主办方邀请我做主旨演讲,我以生态保护领域里为例,和各位分享了公益慈善与金融的创意融合模式。期盼我们未来共同努力,帮助撬动社会资本,引入需要领域。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