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报】又有银行理财提前退场!专家建议投资者调整资产配置计划
2023/11/29
11月29日,华夏理财发布一则公告称,根据市场及投资运作情况,为最大程度保障投资者利益,经审慎评估,拟将于2023年12月6日提前终止“华夏理财固定收益纯债型封闭式理财产品11号”。
《国际金融报》记者检索华夏理财过往通知发现,这已是11月以来该公司第6只提前退场的理财产品。
专家指出,理财产品提前退场可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净值化管理环境的一种常态,未来或将逐步改善。银行和理财子公司须修炼内功,提升资产配置能力,投资者也需认清事实,从“理财思维”向“投资思维”转变。
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离场
事实上,近来银行理财产品提前退场的情况并不少见。例如,今年10月9日,中原银行发布公告,“根据产品说明书约定”,对该行发行的“中原银行乾景系列2022年第1期理财产品”部分提前终止,提前终止部分占比为25%。
9月18日,中邮理财公告显示,该行“中邮理财邮银财富·鸿运一年定开25号(财富专属中资美元债)人民币理财产品”因触及产品说明书中约定的“产品存续期内,连续10个交易日总份额低于1亿份”情形,基于当前市场环境下资产的风险收益情况,为维护客户利益,产品管理人决定于9月28日提前终止该产品。公开信息显示,截至提前到期日,该产品发行刚满一年。
今年上半年,包括交银理财、华夏理财等多家理财子也纷纷发布公告提前下架理财产品。从各家公司的通知内容来看,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的缘由主要体现为考虑到“市场环境”和“收益情况”,为最大程度保护投资者利益而做出的审慎决定。“银行理财产品提前退场可能受到市场环境、经济形势、投资运营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曾衡伟分析道,“这可能反映了管理团队在面对净值波动时采取谨慎态度,以保障投资者的利益,也可能表明银行理财子公司在管理净值波动方面的经验有待提高。”
“表现不佳的理财产品退出市场是必然的,这是因为大部分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都是风险承受能力比较低的资金,对资金的安全性要求比较高,需要对理财产品的风险有很好的控制。”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李楠对记者指出。
“从银行理财产品提前退场的影响上来说,积极的方面体现在能够及时调整投资组合,避免潜在的风险,提高资金的流动性。”曾衡伟表示,“但从负面影响来说,投资者未能获得原定期限内的收益,需要重新规划资金安排。此外,提前终止可能会导致投资者面临再投资的难题,因为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可能会使得重新配置资产变得更加复杂。”
适应净值化管理环境
去年净值化转型后,理财产品净值波动的情况也对银行和理财子公司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度掀起理财产品提前退场的“潮流”。“理财产品提前退场可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净值化管理环境的一种常态。”曾衡伟告诉记者。
在铨景基金基金经理郑彦欣看来,这确实是无奈之举,甚至可以理解为被迫之举。“理财产品提前退场会是一种常态,但越往后,这问题有望得到逐步改善。”郑彦欣指出,“从上世纪80年代的高息存款到后来银行固收理财,持续几十年的固收思维在老百姓身上根深蒂固,当理财产品净值化后,必然出现回撤。但随着资管新规的持续推进,人们会逐渐接受‘投资有风险’的事实,进而坦然接受理财产品的净值回撤。”
“出现这样的情况,核心原因在于投教工作还需持续深入,应尽可能切实有效地推动投资人从‘理财思维’向‘投资思维’转变。另一方面,产品净值管理能力确实也有待持续提升,要打破过往的路径依赖,以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与竞争环境。”郑彦欣进一步分析道。
如何应对诸多状况
银行和理财子公司应当如何修炼内功,提升理财产品的风险管理能力?投资者应当如何应对净值化转型后的诸多情况?
“理财产品要做好风险管理,唯一的出路就是做资产配置,即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能够有效地预测不同资产的预期收益率、风险和收益率的相关性,然后再做好资产组合管理。”李楠直言道,“根据美国等成熟市场的多年数据,股票投资收益有超过90%来自于资产配置,择时的贡献不到2%,择股的贡献不到5%。”
“因此,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方向一定是资产配置,需要银行的理财子公司修炼内功,真正能够在复杂、具有噪音的数据中找到规律,做好不同类别资产的预测,然后再基于预测做动态资产配置。另外,还必须考虑到经济不确定性,金融市场中的不确定性,以及各种模型的不确定性,做出具有稳健性的投资决策。”李楠进一步分析指出。
“银行可以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体系,提升团队的风险意识,加强投资者沟通,以更好地解释提前终止的原因,并提供合适的替代方案。投资者则应当密切关注银行理财产品的公告和变动情况,了解提前终止的原因。在提前终止后,投资者可以考虑重新评估自己的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调整资产配置计划。”曾衡伟最后建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