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专家团队 >> 教授见解 >> 【中国经营报】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产品+制度”双轨并行

【中国经营报】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产品+制度”双轨并行

2023/03/11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动荡变化,人民币国际化正在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提升人民币在跨境贸易投资中的使用占比、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也备受两会代表委员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不少两会代表委员认为,随着国际社会对人民币需求的稳步提升,人民币正在迎来国际化进程的重大历史机遇阶段;下一步在优化贸易投资便利环境的同时,仍需要持续深入金融体制改革,丰富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体系,为人民币金融资产在国际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提供更好、更有活力的制度保障。
提升央企国企的人民币结算占比
当前,全球金融格局正在出现剧烈的变化,动荡的国际环境下,国际社会对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的需求上升,特别是对人民币的需求在稳步上升。
兴业研究首席汇率分析师郭嘉沂认为,商业银行在跨境业务开展中,以本币优先原则鼓励支持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支付结算以及融资,本币优先可以降低企业的错币种汇率风险。
如何抓住历史机遇,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成为两会期间关注的重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党委书记霍颖励指出,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还比较低,在国际支付中的份额约为2%,与美元(约为40%)、欧元(约为38%)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尽管我国跨境交易中约有一半使用人民币结算,但贸易结算中使用人民币的比重仅为18%,这与我国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不相符。
作为跨境贸易投资主力军的央企、国企使用人民币结算交易情况成为两会代表委员普遍关注的重点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行长魏革军认为,当前制约央企、国企在跨境贸易投资中使用人民币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央企、国企普遍对汇率风险相对不敏感,主动使用跨境人民币结算去规避汇率风险的动力不足;二是企业对美元结算存在路径依赖。魏革军指出,央企、国企此前已经惯于使用美元进行跨境贸易和投资,切换币种则涉及到重签商务合同、调整内部财务安排等,隐性成本较高。
霍颖励表示,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投资中体量大,处于供应链、产业链核心地位,具有较大话语权,能够带动境内外、上下游企业更多地使用人民币。目前大型企业在跨境收支中使用人民币比例仍然较低,2022年增速不增反降,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霍颖励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建立激励相容的考核机制,鼓励企业在涉外投融资中使用人民币,企业相应要调整对外支付优先考虑使用外币的路径依赖,在对外贸易、直接投资、海外工程承包等方面能用尽用人民币,形成使用人民币的生态链。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长金鹏辉也建议,以央企、国企集团之间、集团内部境内外成员公司之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为突破口,引导鼓励包括重大装备制造、国际运输、大宗商品贸易在内的上下游央企、国企全链条开展人民币结算;充分发挥国家部委相关工作机制的作用,着重从提高人民币跨境结算量、结算占比和推进重点业务人民币使用的角度,推动提升央企、国企本币使用的积极性;央企、国企在国内建设全球司库体系,实现境内外、本外币一体化在岸管理,提高在全球范围内集中统一配置和调度资金等金融资源的能力等。
霍颖励也强调,我国跨境贸易和投融资活动中还存在使用外币的路径依赖,金融支持不充分,人民币账户开立、流动性支持和货币汇兑等方面的金融服务亟待跟进。
在此背景下,监管部门也在加大政策引导和机制完善,鼓励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投资。商务部和中国人民银行日前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外经贸企业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 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强调,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和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及时摸排和对接行业企业需求,结合当地实际采取针对性举措,为人民币跨境使用创造良好环境。
《通知》还对便利各类跨境贸易投资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鼓励银行开展境外人民币贷款及创新产品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以进一步便利跨境贸易投资人民币使用,更好地满足外经贸企业交易结算、投融资、风险管理等市场需求。
增强人民币计价意愿
除提升企业以人民币进行贸易投资交易结算、投融资的积极性外,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在国际资本市场及全球贸易市场的流动性,也是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表示,国际贸易投资的支付结算货币,首先要有买卖双方所公认的计价能力;而要形成双方公认的货币计价,就要解决货币流动性的问题。
“比如以人民币作为买卖过程中双方公认的计价货币,那收款方拿到人民币后能做什么?能否方便地购买商品、服务或进行投资?能否进行其他币种的兑换?这直接影响到交易对手使用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的意愿。”刘晓春表示。
在刘晓春看来,从出口企业来讲,本身是更愿意使用人民币交易结算的,还可以避免汇率风险,尤其去年以来外汇汇率双向波动常态化的趋势下,汇率风险对外贸企业营收影响愈加凸显。“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最大的阻碍是交易对手对人民币计价的意愿不够强。这不是贸易规模占比高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可投资金融产品体系、国际市场的商品服务采购便利性等多方面的发力,需要一个自然的过程,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基于此,刘晓春认为,除了鼓励企业在贸易过程中争取使用人民币交易外,还要完善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体系和交易市场体系,从而拓展全球市场的主体持有人民币后的贸易、通融资等场景。
两会期间,业内人士针对国际金融市场上人民币金融产品的创新发展问题也尤为关注。霍颖励认为,随着美联储大幅升息,当前美元融资成本显著上升、人民币利率相对较低。建议抓住时间窗口,支持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等在境外发行人民币计价债券,丰富境外人民币保值增值工具。同时,支持更多境外主权类机构、跨国企业等在境内发行熊猫债,多措并举提升人民币融资货币功能。
魏革军建议,应进一步深化改革,支持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丰富离岸人民币产品,增强人民币融资货币功能,着力塑造人民币境外使用良好生态。
郭嘉沂分析指出,当前人民币国际化正由贸易结算驱动的第一阶段,进入到跨境投融资驱动的第二阶段,跨境投融资中人民币占比明显高于贸易项下占比;当前人民币融资成本低于美元,人民币作为融资货币的吸引力提升,有助于发展熊猫债、点心债、自贸区债等市场。
“在这一过程中,金融机构需要培养有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和交易能力的团队。既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创新,同时又能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保持产品的活跃,这一点更为关键。”刘晓春表示。
刘晓春进一步强调,构建丰富人民币金融产品体系的同时,更需要一套有活力的人民币资产国际交易市场体制,以保障人民币金融产品市场交易的活力。“这需要一整套的金融体制改革,包括完善活跃的人民币金融市场制度、便利性的全球化商品服务买卖生态等,在确保人民币金融产品交易顺畅、活跃的同时,监管要提升对市场和人民币全球流动的管理能力,市场主体要适应人民币汇率和供求常态化变动。”
魏革军从三个方面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了建议:一是继续优化跨境人民币政策,激发和培育涉外企业在贸易和投资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内生动能;二是进一步提高我国金融市场开放和准入程度,加强规则设计和制度安排,提升投融资便利性,满足市场主体流动性和风险管理需要,从而稳定投资者预期,强化人民币资产的全球吸引力;三是支持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丰富离岸人民币产品,增强人民币融资货币功能,着力塑造人民币境外使用良好生态。
版权说明:
凡注明“文章内容来源于‘中国经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营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中国经营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