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专家团队 >> 教授见解 >> 【中国经营报】权益市场震荡 资金寻求“避风港”

【中国经营报】权益市场震荡 资金寻求“避风港”

2022/05/19

相关统计显示,从资产配置的分布来看,富裕家庭的股票、基金持有率有所减少、银行理财小幅提升、保险产品增长幅度较大。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吴飞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市场波动的情况下,投资者对风险的关注度提高,风险偏好会下降,更倾向于追求安全资产。如果为了资金安全更多持有现金的话,而通胀会使得现金的购买力下降,这本身也是一种风险。

4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上证指数收官3000点之上。

然而,经历了前期的“股债双杀”,股票、基金的大幅回撤已让不少投资者心有余悸,表现为低风险配置比例有所提升。

相关统计显示,从资产配置的分布来看,富裕家庭的股票、基金持有率有所减少、银行理财小幅提升、保险产品增长幅度较大。

当下,一方面是市场波动加剧,另一方面是疫情、地缘冲突等不确定因素,如何穿越通胀并获得一定收益已成为投资者的普遍诉求。

市场波动拷问投资理念

“基金亏了20%,亏得我都要卸载软件了。”基金投资者陈铭(化名)表示。

与投资者的感受相对应的是,今年以来,由于市场大幅震荡,基金发行亦有所降温。

Wind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共有386只新基金成立,合计募集资金规模2738亿元,发行规模同比下降了74%。

其中,权益类基金规模缩水,而固收类基金规模则出现增长;股票型基金近三年来首次出现规模下滑,一季度末总规模为2.26万亿元,季度环比降低10.78%。

权益市场波动之下,以稳健著称的银行理财产品虽也没能抵挡住动荡的行情,前期出现大面积“破净”的情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品净值的回升亦较为明显。

普益标准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4月25日,全部38709只存续产品中账面净值低于1的“破净”产品共计1965只,占比5.1%,相比3月中旬的2427只和7.6%的占比均已出现下降。其中,“固收+”产品中的“破净”产品数和占比出现明显回落。

普益标准表示,在资管新规出台之前,我国财富管理市场上曾长期存在众多“刚性兑付”的资管产品,投资者获得的理财收益和承担的投资风险严重不匹配,导致部分投资者的风险意识淡薄。

此外,我国股票市场也曾长期盛行“炒小”“炒差”的风气,投资者重视短期交易而忽略长期价值。因此,部分投资者对当前净值型资管产品的大量“破净”产生了抵触情绪。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此前发布的《中国居民投资理财行为调研报告》也指出:

在投资理财行为上,居民对收益期望偏高,但实际理财收益往往低于预期。

投机型投资风格比较明显,长期的价值投资习惯尚未养成。对自身投资能力自信或者高学历、高收入的人群更愿意长期持有基金,而长期持有意愿则取决于是否了解基金的挣钱逻辑或对基金经理充分信任。

同时,“追涨杀跌”现象普遍,定投模式尚未普及。

要想真正形成良好的财富管理市场环境,普益标准分析指出:

◎ 一方面需要投资者转变观念,践行“长期主义”,承认“收益-风险匹配”是金融投资的常态和正道;

◎ 另一方面也要求财富管理机构在引导投资者“买者自负”的同时严格落实“卖者尽责”。

低风险资产配置比例提升

在权益市场震荡之际,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资产配置比例也出现变化。近日,植信投资研究院发布的《穿越波动,守护财富-2022年上半年植信中国财富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权益市场波动较大导致低风险资产配置比例提升。

《报告》显示,风险态度转变导致中高风险产品尝试减少;中高风险的比例较上期减少明显,股票和公募基金无论是持有率还是配置率都有一定程度减少;储蓄的配置比例继续降低,银行理财比例小幅提升,保险产品成为低风险类别中的配置亮点,增长幅度较大。

谈及低风险配置比例提升的原因,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吴飞向《中国经营报》记者分析称,在市场波动的情况下,投资者对风险的关注度提高,风险偏好会下降,更倾向于追求安全资产。如果为了资金安全更多持有现金的话,而通胀会使得现金的购买力下降,这本身也是一种风险。

吴飞补充道,在风险偏好下降的同时,股票、基金账户“缩水”带来的财富效应也会导致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发生变化。短期来看,投资者的风险偏好降低,更愿意配置低风险的产品。长期来看,随着资本市场改革的不断推进和A股市场逐步好转,而且在“房住不炒”的基调下,投资房地产的回报也不再稳定可预期,资金会流向权益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对比疫情前后,居民对于保险产品的消费意愿已初露苗头。

记者注意到,自股市、债市集体“飘绿”后,不少银行理财经理开始积极推荐理财型保险产品。记者梳理发现,目前银行主推的财富增值型保险产品有万能型、分红型、年金型,保险期间大多为5年。

吴飞认为,如果把疫情理解成为外部冲击,选择购买保险则是风险对冲。

“保险是转移风险的工具之一,其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发挥杠杆效果,起到兜底缓冲的作用。此外,保险本身能够保证本金安全并提供预期收益。因此,在家庭资产配置中,保险可以形成有效的安全网。”他表示。

一位家庭财富管理咨询师指出,低利率时代已经成为共识,居民金融资产配置面临挑战,而保险已逐步发展成为家庭资产配置的非常重要的一环。具体来看,保险的配置价值与优势体现在保险产品跨越利率波动周期,部分产品在保证利益之外,提供浮动收益,让客户能够在长期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保障类产品,对人本身可能出现的生命、健康问题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进行补偿,实现其他金融产品所不具有的保障功能。

而针对投资保险可能面临的风险,4月底,银保监会提示称,分红保险、投资连结保险、万能保险等人身保险新型产品兼具风险保障功能和长期储蓄功能,此类产品具有保单利益不确定等特征,但本质上仍属于保险产品,产品经营主体是保险公司。

消费者不宜将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与银行存款、国债、基金等金融产品进行片面比较,也不应轻信只强调“高收益”而不展示不利信息、承诺保证收益等不实宣传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场持续波动、各类不确定因素不断发酵的背景下,资产配置的风头可谓一时无两。《中国家庭财富趋势暨2022年资产配置策略研究》指出,资产配置是投资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决定投资组合相对业绩的主要因素。据有关研究显示,资产配置对投资组合业绩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

就目前的资产配置策略而言,吴飞告诉记者:“资产配置策略会受到宏观环境、产品供给以及投资者偏好等三方面影响。当前,全球经济尚未完全复苏,流动性出现紧缩,地缘冲突也推高了外部风险,在动荡的市场下,投资者可增配相对稳健的产品,在心态上,要更加理性,避免追涨杀跌,做好分散化投资。”

某分析人士告诉记者,投资品类上,建议还是现金为王,投资一些稳定收益和流动性好的资产;权益类资产方面,有些已经逐渐具备了比较好的风险收益比,也可以开始关注,比如风光电和储能、养殖等,可寻找局部的结构性机会。


文章载于中国经营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