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IF】李峰教授做客央视《新闻1+1》 关注疫情下的“惠企纾困”
2022/03/31
3月29日上午,上海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在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日前印发的《上海市全力抗疫情助企业促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政策措施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支持相关行业和企业克服困难、恢复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努力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当天晚间的央视新闻频道《新闻1+1》栏目中,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会计学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联席院长李峰受邀做客,解读疫情下如何“惠企纾困”。
Q: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下,中小企业如何应对?如何“惠企纾困”?
李峰:当前,新冠疫情不但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影响很大,对于企业和市场主体的影响也同样非常大,特别是对于人员密集型和服务型的企业。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当下,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手抓”是非常重要的。
扶持困难企业一直是上海的重要政策考虑。比如说,两年前(2020年)的疫情期间,上海出台了28条政策。而此次2月份的疫情之后,市场主体、各个企业对于纾困措施的要求呼声很高。
比如旅游产业,由于从2020年疫情发生开始,旅游产业一直没有恢复。通常,旅游企业的客房出租率大约在70%,但是今年以来只有50%,疫情复发之后不到40%。
所以上海的若干措施,其实希望抓住重点,打好提前量,努力应对疫情对于中小企业的影响。
Q:据统计,税收相关的纾困政策在2022年可以为全上海的相关企业减负约1400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值,在上海的语境下,它意味着什么?
李峰:首先,我们对比一下2021年上海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大概是43200亿。另外一个数字,上海去年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大约为7700亿,所以对于上海来说,这1400亿可以说是相当大的一个数字。
◎ 一方面,体现了疫情对于经济的潜在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严峻的形势,导致了我们需要出台非常重大的措施。
◎ 同时,这也彰显了上海市对于疫情防控的经济影响的重视,帮助企业纾困,体现了防疫和经济发展“两手抓”的坚定决心。
Q:上海出台的《全力抗疫情助企业促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涉及6个方面、21条,最针对现实需求解决的是哪几条措施?
李峰: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减轻各类企业负担,也就是说直接地、短期内能够解决企业固定成本开支和减轻短期成本压力的政策。例如免税、降低房租等。其他政策比如金融支持也非常重要,但需要时间去落实,它的效果是逐渐发挥出来的,是相对中长期的政策支持。
Q:规划有短期、中期、长期之分,眼下应急的这些政策和长远的稳定政策之间相容性如何表现出来?
李峰:第一,长期发展的前提是生存。这一次《全力抗疫情助企业促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其实最重要是要解决生存问题,解决流动性问题。我们现在接受救助的很多企业,其实它们的基本面是非常好的。如果没有疫情,它们的经营状况是非常良好的。
第二,生存下来之后,强调的是恢复发展。恢复发展,在我理解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恢复到疫情前的这个行业、这个产业、这个企业的发展路径和发展速度,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心,因为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疫情,疫情终究会过去。第二层,也是更重要的,我们应该要借助疫情的契机,发展新的产业机会。比如文件里就提到了,要发展新的就业形态。换句话说,我们要把这个抗疫的过程、纾困的过程,也当作是一个机遇,去开发一些新的就业形态、新的产业发展方向等等。
回到这个问题本身,我们既要帮助企业,也要促进发展,并且希望能够实现长期的、高质量的发展。
Q:如何看待上海“1+N”的政策?(1:综合性的政策,立足疫情下如何“惠企纾困”,N: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
李峰: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细节,因为疫情的发展是动态的,所以疫情对于经济的影响也是动态的。《全力抗疫情助企业促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最后一段是兜底性的条款,意味着政策是开放性的。政策发布后,如果后续有企业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都应该通过N的方式纳入政策考虑范围。
可以注意到,29日下午,上海已经颁布了“N”里面的一个细节,即服务业的细则。可以想象在未来的时间里,其他的相关部门、各个区县,也都会出台相应的落实政策,确保政策的执行到位。
另一方面,在未来关于“N”的完善,我可以想象会有一些前瞻性的政策措施。比如受疫情影响,企业间可能会产生一些债务纠纷等等,或许可以在疫情结束后通过其他监管方式,来化解这些问题的出现问题。
文章载于SA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