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专家团队 >> 教授见解 >> 【上海证券报】建议尽快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上海证券报】建议尽快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2022/03/07

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分别于3月4日和3月5日在北京开幕,中国进入“两会时间”。两会前夕,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屠光绍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分享了他有关“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系列建议。

从上海到北京,从内蒙古到海南,从广东到湖北……过去一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屠光绍步履不息,调研的足迹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持续聚焦ESG信息披露、悉心描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新蓝图、为中小微企业账款拖欠排忧解难……2022年全国两会,屠光绍将会把实地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听取的民声、探求的对策,形成提案建议建言资政。

先天下之忧而忧,寻高质量发展之钥。纵览屠光绍今年准备的提案与建议,既与前4年的建议一以贯之、一脉相承,又结合发展实际提出新问题、探索新路径,其核心则紧扣“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我一直比较重视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建设,只有制度、规则、标准、体系建立了,金融高质量发展才有根基,才能在规范、健康的轨道上行稳致远。”屠光绍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尽快制定统一的可持续ESG信息披露指引

ESG(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一直是屠光绍心系的一条主线。从加强ESG基础设施建设到重视制度型开放下的ESG投资,屠光绍持续关注着ESG在中国成长的每一步,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为其建言献策。今年,屠光绍再次将目光聚焦ESG领域,建议尽快制定统一的可持续ESG信息披露指引。

“尽快”一词,透露出屠光绍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急切。

近年来,ESG在中国发展迅速,各类投资机构对ESG投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屠光绍认为,ESG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尤其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然而,ESG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个短板:缺乏统一、规范、有效的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这一短板制约着ESG在中国的长期健康发展。

屠光绍告诉记者,资产管理机构等投资人以ESG为标准选择标的企业时,最重要的参考就是信息披露。目前ESG在中国发展最大的问题就是信息披露的标准不一致,这让很多投资人在投资时会产生困惑,没有标准就无从比较,也没有办法作评价,进而影响投资进度。

尽管近两年国内监管机构、行业组织积极研究关于ESG信息披露或ESG评价的相关标准,并要求在年报中体现ESG要素,但屠光绍认为,现有规则对ESG的披露内容、披露方式等仍缺乏具体规范,难以满足投资者的需求。

“随着ESG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应该从顶层设计推动加快ESG信息披露标准的形成。”为此,屠光绍建议,根据全球趋势、结合中国特色,加快制定国内统一规范的ESG信息披露标准和指引。

就具体实践路径而言,屠光绍认为,首先,针对上市公司和发债主体,尽快研究制定ESG信息披露指引,对披露的普适性议题和关键指标进行覆盖,为市场主体提供清晰统一有效的披露规范,确保自愿披露和基于要求披露的企业所披露内容的统一性及可比性,切实满足投资者、监管机构和政策制定者等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其次,分步推进实施ESG信息披露标准和指引。前期,可以在ESG信息披露率总体较高的沪深300或中证500上先行试点,逐步过渡到其他板块及发债主体。在披露内容上,可采取全面强制性或部分强制性披露,抑或是“不披露则解释”的半强制性办法。

屠光绍特别强调:“即使解决了信息披露标准的问题,ESG评价体系如何适应,投资策略如何制定,尤其是当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放在一起时,如何评估ESG投资的风险与收益,这一系列问题不仅需要学术界,也需要产业投资界、监管机构等市场各方,共同探索,予以完善。”

建设全国性大宗商品仓单注册登记中心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迈入新阶段,应当被赋予新的功能和使命。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屠光绍建议,在上海建设全国性大宗商品仓单注册登记中心。

屠光绍向记者介绍,目前股票交易、债券交易分别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托管、登记,进而保障股票和债券交易安全、高效进行。然而,目前大宗商品期货市场还需要补上基础设施的短板,即建设一个全国性大宗商品仓单注册登记中心。

“仓单不仅是交割或所有权的凭据,还可以用仓单去质押融资,登记中心的功能就是为交易流转提供有效的基础设施支撑,让资产流动起来才能更好地进行资源配置。”屠光绍表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期货市场,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如果能够通过制度设计把仓单注册登记中心建立起来,将有助于期货市场、现货市场更加规范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可喜的是,“支持上海期货交易所探索建立场内全国性大宗商品仓单注册登记中心”,已被写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之中。

“但目前推进的速度还太慢,应该加快推进全国性大宗商品仓单注册登记中心相关工作。”屠光绍再次提到“加快”一词,言语中透露出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新蓝图、新构想的殷切期待。

进一步完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市场监管

近年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蓬勃发展,同时还需要关注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屠光绍注意到,很多私募证券基金面临一些治理问题:一是过去十年基金公司“失联”、股权纷争和核心团队分歧风波公开化等现象频发;二是不少基金管理人股权过于集中或资产管理规模过低,没有适当的资源和机制建立应有的KYC、风险管控和公司治理体系。

对此,屠光绍建议,要完善登记备案机制,全面掌握我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公司交易、运营和治理状况;改善私募证券基金市场结构,形成合理的行业生态,促进行业的有序和可持续发展;提升基金管理人的资质门槛和基金产品发行规模的最低额度,加强对基金公司管理层的监管力度。

他认为,要注重合规审查,由形式化审查转向实质性审查,明确私募管理人注册登记人员法律责任,加大对于违约挂名、有侵害资产管理人利益行为空间的管理人的违规处罚力度。鉴于过低的产品发行规模要求不利于基金公司投入必要的资源建立合理的风控体系和提供必要的投资者服务,建议适度提高基金产品发行规模的最低额度,也可避免私募基金牌照的闲置或滥用。

以金融科技化解中小企业账款拖欠“顽疾”

重点问题持续拓展新思路,难点问题勇于求解新答案。今年,屠光绍还将目光聚焦于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难题”——中小企业账款拖欠。经过一年多的实地调研及探索,他认为可以依靠金融科技的手段巧解中小企业账款拖欠之困。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与银行间的资金往来日益频繁和复杂。作为经济肌体的“毛细血管”,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企业及供应链相关主体的支持。在此过程中,不少中小企业普遍面临应收账款被拖欠的问题,进而导致中小企业资金链紧张、杠杆率过高,由此可能危及企业的生存发展。

近年来,各级政府在解决中小企业账款清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在屠光绍看来,由行政主导的串联式债务清理手段在有效满足清理应收款的现实需求方面仍有不足,要更多依靠市场化、科技化的手段,形成合力,共克难题。

他建议,应当健全相关基础设施,通过创新支付渠道和结算业务模式,设立“应收款社会化净额清算平台”,规范企业间收付款行为,有效实现应收款的按期清收。经过多方调研,屠光绍认为,金融科技的创新发展能够为建立此平台提供技术支撑,有望成为化解中小企业账款拖欠“顽疾”的一副“良药”。

他向记者详细描述了“清算平台”的运作模式和功能:“在平台社会化结算模式下,可充分应用金融科技和区块链技术,把交易合同和应收应付金额与协议接入平台,生成智能合约。当应收应付到期,且符合其他付款要求时,平台进行自动清算。”

尽快形成金融业API标准规范共建开放金融生态

金融科技不仅可以解中小企业之困,还有望为开放金融服务体系注入新动能。

屠光绍从全球实践经验中观察到,金融科技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空间,但如何更好地深化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的互动,更有效地满足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依然任重道远。

他认为,“开放金融模式”有望成为破题的关键。开放金融是指金融机构在监管可控的范围内,经客户授权利用Open API技术将金融服务能力及金融数据开放共享给第三方,以借助第三方为客户提供快速便捷、安全可靠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从国内看,我国已基本具备构建“开放金融模式”的现实基础条件,其中,加快开放银行则是关键。近年来,国内开放银行的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已通过API、H5、小程序等模式向社会提供支付结算、鉴权和数据服务,部分银行也推出了开放银行管理平台,但整体上仍落后于英美等国家。

对此,屠光绍建议,围绕“制定标准、联通数据、构建生态、合理监管”的四大步骤制定并完善相关引导性政策,加快制定统一的行业级API技术标准,促进各方共建开放金融生态。


文章载于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