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专家团队 >> 教授见解 >> 【SAIF】不要把区块链技术等同于“数字货币”

【SAIF】不要把区块链技术等同于“数字货币”

2021/11/23

日前,在上海高级金融学院2021财经媒体“金英计划”活动中,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发表主题演讲。在他看来,金融工具、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的创新离不开基础的金融逻辑和金融规律,而技术的作用是帮助实现具体金融功能,并因此展示出非凡的效用。

近些年,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大热,市场上随即流传着各种各样十分具有想象力的说法。

但如果进行深究,便会发现其背后的逻辑概念其实非常混乱,我们有必要站在一个现实的环境之中,重新正确审视数字货币的现在与未来。

数字货币到底是什么?

首先需要澄清的一点是:数字货币和数字货币技术完全是两码事。

数字货币是货币的一种表现形态,而数字货币技术则是一种加密数字技术而已。作为一种技术,可以用于许多方面,不仅仅应用于数字货币。

从贝壳到金银铜铁,再到纸、塑料、账本符号,几千年的人类社会演进让货币的表现形态多种多样。这些东西因为被赋予了货币的功能,故称其为货币。

央行方面明确表示,数字人民币只是人民币的一个表现形态,这也就意味着无论是纸币、硬币、记账货币,还是数字货币,它们通通都属于人民币的范畴,而不是在人民币之外又发行了另外一套货币体系。

而数字货币技术,包括区块链技术,本质就是一串加密数字代码。

就像造纸术和印刷术,既可以用来印画册、书籍,也可以用来印纸钞、汇票、支票;加密代码技术、区块链技术既可以应用于数字货币,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

所以简单粗暴地将技术和货币混为一谈,显然是不太合适的。

在货币与货币技术的分野之外,还有很多人可能对数字货币和账户货币、电子货币、第三方支付之间的关系一知半解,具体可做如下区分:

◎ 数字货币:数字技术制作的现钞

◎ 账户货币:银行账户上的记账符号
◎ 电子货币: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银行账户上的数字符号

◎ 第三方支付:建立在银行账户体系下、依据会计规则以及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记账系统

根据货币的流动性差异,宏观经济学中有M0、M1、M2的分类,其中M0=流通中现金,M1=M0+企业活期存款,M2=M1+企业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其他存款。

而数字货币作为数字技术制作的现钞,与纸币、硬币类似,同属于M0的一部分,也包含在M1、M2之中。

当M1、M2中剔除M0的部分,则都属于记账符号,无论是账户货币还是电子货币、第三方支付账户内的余额,都统属于此类。

所以,说要用数字货币替代M1、M2,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因为M1、M2本身就包含数字货币,并不排斥数字货币。

如果用数字货币技术全面取代现在的银行账户体系所使用的计算机技术,那么你可以说M1、M2也都是数字货币了,但这个数字货币和许多人所说的,可以脱离银行账户体系点对点支付的数字货币,依然是不同的。M1、M2中的大部分一定是银行账户中的符号。

区块链技术会颠覆传统吗?

随着数字货币与区块链技术的快速推广,有些学者便开始担心分布式账本将会颠覆传统会计体系,这种想法未免有点杞人忧天。

众所周知,区块链技术的最大特点在于分布式账本。虽然叫账本,实际上指的是一种信息的分布式存储方式。

如果说数据仓库是把信息集中储存在一个地方,那么分布式账本则恰恰相反,它是将同样的信息同时储存在不同的仓库里面。

这是一种物理的信息储存方式,与一整套基于会计原则基础上的记账体系,不是同一个物种,不存在可比性和替代性。

2008年,中本聪发表了《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试图通过区块链技术重构信用体系。

但实际商业实践已经表明,区块链的整体系统效率并不算高,也无法在网络上快速实现流畅支付,更谈不上打破所谓的银行垄断了。

此外,从支付方式本身来讲,数字货币的点对点支付也算不上创新,更不是支付方式的最终唯一归宿。

事实上,在现实应用场景之中,我们已经拥有了点对点支付、汇款、托收、结算、清算等多种支付方式,并进而衍生出现钞、账户货币、第三方支付、支票、汇票、本票、信用卡等一系列的支付工具。

而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多且各不相同的支付方式,主要还是在于不同的商品和服务有着不同的交易方式,不同的交易方式又带来不同的交割方式,最终导致与之相配套的支付方式也会各有不同。

比如当大家去买房的时候便会发现,土地证、房产证等相关手续十分复杂,只有等完全确认所有权已经转移到自己名下以后,我们才能正式转账付款。

这其实也说明,虽然很多支付场景完全可以在技术层面进一步提升效率,但是与之相对应的所有权转移速度解决不了,整体交易还是只能效率慢、环节多。

归根结底,支付行为最终体现的是支付背后一系列交易的规则,而不仅仅是支付本身而已。只有当这些交易的交割方式得到相应的改善,支付快捷的效果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如何正确看待跨境支付与人民币国际化?

放眼全球,从国际层面来讲,数字货币的全球应用正面临着重重挑战。

因为支付行为的发生一定是有目的的,大家并不会为了支付而支付,而跨境支付则更涉及到两个主权货币之间的流通。

例如,一个人去泰国买东西,他完全可以使用数字货币进行支付,但是由于泰国商人未必会接受人民币,所以你先得去办理兑换业务,换成泰铢才行。

而泰铢本身又属于小币种,很多银行并不会提前准备一大堆泰铢,那么中间又会涉及到先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再用美元兑换泰铢等汇兑实操问题。

另外,不同国家还会有不同的货币管理政策、跨境清算体系。

当中国是一套政策、美国是一套政策、泰国又是一套政策的时候,我们就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技术方式来实现对所有这些国家的规则都适用。

当然,只要技术支持,我们可以设计更复杂的系统来满足三套政策的要求,但这套系统一定不只是支付系统,而是包括支付系统在内的外汇兑换系统、外汇审查系统等系统的总和。

再者,不同交易商品往往会有着不同的交易习惯和规则,这就决定了与之相配套的支付方式和结算方式也都可能各不相同。而且数字货币的支付过程也需要一整套基础技术设施来支持,并不是解决了点对点支付,就可以万事大吉了。

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关键还是在于人民币作为一个币种能不能被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这是人民币这一币种的国际化过程,与人民币的具体表现形态无关。

只有当大家拿着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其他货币、可以很方便地买卖东西或者支付劳动报酬的时候,人民币国际化才算是真正实现了。

而这种实现,与货币用什么材料制作没关系,也与货币用什么技术制作没关系。如果国际社会都认可人民币,那么不管用的是数字货币还是现钞人民币,其实都是一样的。

数字人民币的未来路在何方?

目前的数字人民币尚在试点阶段,其发行方式及其管理方式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

尽管数字人民币的主流发行方案是两层结构:从央行到商业银行再到社会公众,但商业银行之间还是会涉及到一个公平竞争的问题。

展望未来,我们应当明白,尽管目前的数字人民币钱包已经可以实现在各种场景中即时支付,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所有场景之下数字货币都是最优选。数字货币流通的管理、服务和维护,是否能够优于纸币现钞和账户货币的支付结算,这些都还需要经历时间的考验。

更为关键的是,老百姓对于数字货币到底会接受到什么程度,在哪些领域会集中使用,又在哪些领域可能根本就不会去用,这才是真正需要应对的挑战。

总而言之,金融工具、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的创新离不开基础的金融逻辑和金融规律,而技术的作用是帮助实现具体金融功能,并因此展示出非凡的效用。


文章载于SA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