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上海自贸区八周年来了!他们这样说……
2021/09/30
2013年9月29日,我国首个自贸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
当时,外界这样评论:这里或将成为撬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支点。
时过境迁,作为推进改革的“掘进机”,扩大开放的“破冰船”,上海自贸区是否砍掉了束缚发展的“荆棘”,实现理念和经验的“可复制、可推广”,跑出了改革开放的“加速度”?
—— 他们,在这里实现梦想
上海自贸区保税片区,是上海自贸区“梦开始的地方”,也是自贸区制度创新先发区域和核心区域。
2013年9月28日,上海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牌匾被摘下。葛俊俊 摄
时钟拨回八年前,上海自贸区挂牌前一天。来上海工作不久的张施茜特地打车赶到浦东,将外高桥区域里里外外都逛了个遍。她看到了上海自贸区的标志性“海鸥门”已然矗立,忙碌的工作人员准备着第二天挂牌仪式的彩排,还目睹了“上海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的牌匾被摘下……看似平静如常的一天,却孕育着一场“润物无声”的变革。
次日,东海之滨啼声初试,引发海内外高度关注。当时正在参加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朱宁听到上海自贸区揭牌的消息,内心十分震撼。他深信,这一战略必将开创整个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先例。
2017年,因浦东群团改革,浦东团区委的杨阳入职新工作——上海自贸区保税区投资服务中心,主要职责就是服务好企业发展,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负面清单、证照分离、海关特殊监管、自由贸易账户……一系列新名词如潮水般,向着自贸区“小白”迎面扑来。
陌生的词语,本能的恐慌,杨阳偷偷上网搜索,生怕工作的时候出洋相。后来她才知道,原来她的同事、前辈们在上海自贸区1.0版本的时候一样,遇到新名词、新业态、新模式,也是从不了解到了解,到耳熟能详,再到立足实际大胆创新,都是边学边干。
如今,作为见证者、参与者、建设者,杨阳已成为真正的自贸区人。她不仅感受了上海自贸区人“只争朝夕”的工作热情,见证了自贸区1.0版、2.0版、3.0版、临港新片区等四个总体方案的一路“升级”,更深刻体会到作为排头兵的上海自贸区与全球对话的底气和信心。
2019年,在参加雄安新区举办的一场以“改革前沿”为主题的全国演讲比赛中,已身兼共青团(中国)上海自贸区保税区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和上海自贸区保税区投资服务中心科长职务的杨阳说:“在上海自贸区工作的感觉,有点像游戏里的打怪升级,在遍布未知的道路上,每一次闯关夺隘,都是通向成功的宝贵财富。”
8年来,证照分离等一批制度创新成果从上海自贸区走向全国。以上海自贸区为“领头雁”,我国已分批设立21个自贸区,覆盖东西南北中,为新时代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强劲动力。
同样收获累累还有杨阳。她凭借着饱满的工作热情,不仅成为了服务企业的“金牌店小二”,也收获了专属幸福,遇到了同在上海自贸区工作的他,实现生活事业双丰收。
——他们,在这里体验政策红利
上海自贸区是“改革高地”而非“政策洼地”,早就一锤定音。
“自贸区提供了不同程度的政策优惠,相比于区外,无论是招商引资的力度,还是土地出让的成本等,都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朱宁指出,其中涉及到金融、跨境资本流动政策,均超出自贸区乃至上海市的管辖范围,更多的是中央层面的政策决定。
政策“大红包”的落地情况,一直牵动着大家的神经。
2013年制定发布全国首份负面清单,经六次修订后从190条减少到2020版的30条,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已写入《外商投资法》并在全国全面实施。率先开展企业名称登记告知承诺制试点,将企业名称登记速度从改革前的“一天”提升到“实时”。首创仓储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模式,并在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复制推广……一大批制度创新成果在这片沃土谱写出最激动人心的篇章。
2015年4月,上海自贸区扩围,从28.78平方公里扩大至120.72平方公里,将改革的试验田拓展至陆家嘴、金桥、张江,以及原有的保税区等四片区域。
“乘着自贸区的制度创新之风,我们有幸享受到上海自贸区在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投资贸易制度体系、深化金融开放创新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红利,见证了上海自贸区由‘先行先试变成了示范引领,探索创新成为了创新引领’。”作为最早一批扎根张江的本土创新药型制药企业,翰森制药总裁吕爱锋博士表示,企业创新转型始终走在行业前列,相继自主研发了首个中国原研口服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物,中国首个原创三代 EGFR-TKI创新药。
今年初,翰森制药已经将全球总部、研发总部落户张江,并将实现生产基地产业化落地。吕爱锋期待,在上海自贸区这片创新沃土上,借“引领区”东风,通过科技创新加速转型升级,切实推动民族原研创新成果惠及中国乃至全球患者,助力我国加速推进由“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迈进。
更让人们激动的是,今年7月,浦东喜提“立法权”。这意味着浦东获得了两项“福利”: 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主动探索“先行性立法”;国家层面已经有法律规定的,可以特事特办、“变通立法”。
“这是立法权的突破和创新,鼓励改革创新者挺进无人区、步入深水区。”朱宁认为,这对上海自贸区的进一步发展,从法律上提供了保障,也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助力,更是为国家改革创新探索经验。
——他们,在这里解读阿拉“上海”的特色
“过去八年,上海自贸区一直在‘稳中求进’,铺垫了进一步发展的制度和产业基础。”曾经在上海自贸区供职过的毕方方最深刻的体会是,现在上海的进口商品越来越丰富,国际品牌中国首店多了,购物和消费的空间越发国际化、全球化,甚至带动许多本土品牌走向个性化的创新之路。”
她曾纠结,上海自贸区从“独生子”变成现在的1/21,魅力不会被“稀释”?
现在,这一问题已被“解码”。她说,答案很明晰,因为“上海自贸区”是“浦东”的自贸区,是“上海”的自贸区!
浦东从当年的开发开放“新区”成为了如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上海一直在争当“全球卓越城市”的建设者。她认为,尽管城市规模超大,但精致务实,守规矩知方圆,这座城市的底蕴和软实力,正是上海自贸区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特质。
她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国际消费品和新的服务模式通过上海自贸区这个“开放的桥头堡”进入中国。上海自贸区也将在稳中求变、变中立新,在“双循环”格局下打造具有阿拉上海特色的“中国模式”。
“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上海自贸区是全国其他自贸区追赶的目标,同时也希望是差异化竞争的目标。这也鼓励全国自贸区更精准定位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朱宁说,在“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过程中,上海自贸区也在逐渐摸索中找寻新的方向及定位。“我希望自贸区更多的是全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希望上海的经验能够为全国做出更多的榜样、提供更多的经验。”
新时代,新征程,上海自贸区将迈出更有力的步伐。
文章载于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