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全球通胀高企,影响中国几何?
2021/09/18
近年来,美联储不断膨胀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导致美元泛滥,造成大宗商品、美股、全球房地产价格持续飙涨。全球通胀高企,物价问题已成为2021年全球市场关注的焦点。进入7月,中美两国通胀形势呈现明显分化趋势,但未来全球通胀对我国的影响仍不可掉以轻心,应对方略亦值得高度关注。
美CPI创13年来最大涨幅
今年以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高。2021年上半年,世界银行能源商品价格指数和IMF初级产品价格指数分别上涨48%和29%,主要经济体PPI增速均大幅高于警戒线。
与此同时,美国7月份CPl同比上涨5.4%,创下2008年来的最大涨幅;7月PPI同比攀至19.8%,即便放眼过去百年,这个数值也是很高的。若放在一年前,美国通胀涨幅如此之大、美联储对通胀的容忍性如此之强,实难想象。
京东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这背后反映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后发达国家新一轮财政与货币政策协同空前加强,财政预算平衡观念被打破,利息负担成为比债务率更能代表财政稳健程度的指标,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和就业更加关注,对通胀更加容忍。
在此背景下,欧洲央行将通胀目标从低于2%调整为允许暂时超过2%。日本央行也承诺增加基础货币,直到通胀稳定超过2%的目标。市场判断,以美联储为首的主要发达国家央行的超宽松货币政策仍将维持较长时间,全球通胀中枢也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处于高位。
中美通胀形势出现明显分化
在这轮全球通胀中,大宗商品的重要进口国——中国势必迎来一轮输入性通胀,并对实体企业造成挤压。此前,柯桥纺织价格指数、中国棉纺景气指数上升,煤炭价格综合指数上涨,南华工业品指数也在上升,不少以此为原材料的制造业企业宣布涨价。可口可乐、宝洁等生活消费品涨价的消息也曾登上热搜。
然而,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通胀并没有之前各方担忧的那么严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7月PPI同比上涨9%;CPI同比上涨1%,涨幅较前一月回落,物价上涨已出现拐点。
业界专家认为,当前中美通胀形势出现明显分化,美国物价呈全面上涨态势,而我国国内物价呈现结构性上行特点,更多是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较大,带动PPI上涨,而PPI向CPI传导还较少,两者差异的背后是政策环境、驱动因素的差异。
“中国货币扩张并不显著,而美国货币扩张规模巨大,同时为应对疫情,美国更多着眼于需求端,需求拉动物价上涨,而国内政策更多着眼于供应端。”国泰君安期货原油研究总监王笑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也表示,我国去年疫情期间坚持实施正常货币政策,国内总需求比较平稳,有利于保持物价总体稳定。
跨周期调节做好应对
面对全球通胀带来的不确定性,我国又将如何应对?在专家看来,宏观政策要做好跨周期调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继续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帮助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缓解原材料涨价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表示,要运用好金融衍生产品这个工具,通过套期保值等方式来锁定成本价格,并严厉打击大宗商品囤积居奇。
同时,国家多次出台大宗商品保供稳价措施,促进供需结构恢复,对抑制钢材、有色金属等行业价格上涨起到积极作用。对于上游原材料涨价无法向下游传导给中小企业带来的压力,也需持续性精准施策,帮助中小企业加强对价格和外汇等环节的风险管理,削弱输入性因素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文章载于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