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专家团队 >> 教授见解 >>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跨境金融发展和上海城市功能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跨境金融发展和上海城市功能

2021/08/23

8月20日,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屠光绍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办的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

演讲聚焦跨境金融发展与上海在促进跨境金融发展中的城市功能深入展开。

他表示,跨境金融的发展与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全球经贸金融格局变动,以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相互关联。

我国跨境金融的发展状况

跨境金融是涉及广泛的金融现象,即所有跨境的金融活动。跨境金融既与跨境经贸业务及各类市场主体密切联系,又体现在金融行业的各个领域。

基本要素包括跨境贸易、跨境投资、跨境业务主体、跨境货币、跨境金融基础设施等。

改革开放前跨境金融活动极其有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扩大,跨境经贸越来越多,跨境金融也加快发展。

跨境贸易又分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我国是货物贸易的出口大国,在服务贸易方面则处于逆差,两者相抵,总体仍为顺差。

屠光绍表示,目前整个跨境贸易过程中,人民币所占比不到20%。如何提高跨境贸易结算中人民币的使用,是人民币国际化很重要的任务。

从跨境投资看,2011年至2021年第一季度,我国资本项目呈现两个特征:

◎ 一是FDI(外商直接投资)始终高于ODI(对外直接投资),表明我国是利用外资大国;

◎ 二是虽然ODI低于FDI,但对外直接投资量始终处于持续增加的态势,近年来,我国也是对外投资大国。这些都是跨境金融非常直接的体现。

▲我国经常账户及其主要组成部分顺/逆差
▲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

屠光绍认为,尽管FDI和ODI中人民币比例在提高,但是总体来看,人民币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投资中占比还不高。

非金融企业特别是央企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比重在2011年底至2019年底间有所下降,地方企业及民营企业比重增加,可见我国企业的结构出现新变化,这与中资企业在海外并购有关。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企业类型

外债方面,屠光绍指出,目前外债短期水平在下降,说明我们更加注重这方面的风险防范。贷款方面,国际投资头寸资产贷款、负债贷款等数据说明国际市场对中国市场存在潜在投资需求。

银行业在跨境金融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主体作用。屠光绍认为:

“银行既要有境外贷款,形成它的资产,也要向境外借款,因此也有负债。2013年上海自贸区成立并开启建设后,金融开放是自贸区改革非常重要的内容,当时有很多内容涉及到金融的改革创新和开放,允许自贸区内的企业到境外融资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

对比2015年与2021年的币种结构数据,屠光绍表示,中国银行业对外金融资产仍然以美元为主,这表明美元的统治地位和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重要性不是一两天就能动摇的,这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客观现实。人民币能不能变成国际货币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当然我们也要有信心。

▲中国银行业对外金融资产:币种结构

屠光绍用三个要素总结了我国跨境金融发展的基本动力,即对外开放、深化改革、经济实力。

全球跨境金融的变化趋势

屠光绍认为,谈我国的跨境金融发展不能仅局限于中国本身,立足中国的同时更要放眼全球。

作为一个开放的经济体,以及一个贸易大国、投资大国,我国目前处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就决定了我国的跨境金融发展离不开对全球跨境金融发展趋势的把握。

“金融活动离不开实体经济,我们不能只谈跨境金融业务本身,跨境金融业务是为实体经济、为经济贸易、为投资服务的。”屠光绍强调。

◎ 全球服务贸易发展加快,跨境金融迎来新业态。

原先国际贸易以货物贸易为主,如今服务贸易加快增长。现代服务贸易占服务贸易比重上升,数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诸如数据产权、数据安全等现实问题。

此外,现代的服务贸易数据、知识产权、信息等比重不断提升。服务业跨境转移与服务外包新趋势的形成也为跨境金融方式带来重大影响。

◎ 全球跨境投资结构变动,跨境金融出现新形势。

当前形势下,全球投资活动中供应链、产业链安全需求和资产配置风险管理的需求大大提升,跨境业务中,这给跨境投资带来新变化。

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发展与绿色投资的大潮流下,投资的产业、企业及资产形态和结构可能会被重新定义。数字经济与数据流动也会对跨境投资产生重大影响。

◎ 全球化大变局下,跨境金融面临新挑战。

在全球分化的局面下,过去通行的WTO体系面临挑战,区域化、群体化和诸边化逐渐形成,跨境经贸投资活动也受其影响。对跨境金融而言,将来可能形成在某个群体或区域内较为活跃,而全球范围内活跃程度降低的局面。

保护主义的抬头则使得全球经贸投资活动进而跨境金融活动受限,金融服务必要性减少,金融资金流动受影响。此外,全球治理结构的缺陷导致跨境经济秩序供应不足,也对跨境金融形成制约。

◎ 全球宏观经济政策调整,跨境金融出现新变化。

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都采取了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其中主要经济体的宏观政策具有较强的外部性,由于美元的国际地位,美联储政策影响美元松紧,对全球金融和货币运行的影响更大,其他国家的跨境金融活动必然受其牵制。

受新冠疫情影响,美国采取非常情况下的极度宽松货币政策,未来美国货币政策的收紧将极大地影响全球资金流动,进而影响跨境金融活动。

▲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屠光绍作主旨演讲

我国跨境金融发展的大方向

全球化大变局及跨境金融变化趋势下,中国怎么办?跨境金融发展朝什么方向迈进?屠光绍将中央的政策导向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扩大对外开放,拓展跨境金融新空间。

中国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开放,而且更强调扩大开放。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我国跨境金融的发展第一动力就是对外开放。

2.构建双循环,促进跨境金融新格局。

双循环要求境内境外更加协调,相互促进,更多追求贸易的平衡。在保持出口的基础上,还要增加更多进口,进博会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进出口的平衡既是中国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全球经贸活动及经济增长的贡献,会推动跨境金融的活跃。

此外,外资境内投资和内资境外投资的互动,也会促进跨境金融发展。

3.推进重点区域开放安排,实现跨境金融新突破。

更多的开放意味着新空间,更多的境内境外互动将带来新格局,重点区域开放安排会推动跨境金融新突破。

屠光绍指出,金融开放和跨境金融的发展新布局既需要总体推进,更需要重点突破形成引领。新突破主要集中在三大区域: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

概括来讲,大湾区以资金融通多元化促进跨境金融,海南自贸港则是以贸易投资便利化推动跨境金融,而浦东引领区是以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和推动金融制度开放来引领跨境金融。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制度开放,一定会促使跨境金融的层次和水平有更大的提升。

上海在促进跨境金融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屠光绍认为,上海在促进跨境金融发展中扮演着引领其发展的核心作用。

◎ 上海具备促进跨境金融发展的坚实基础。

上海货物贸易进出口及国际服务贸易占全国的比重,高于全国任一城市;上海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沪股通持股市值及其上交所总市值的比例在全国名列前茅;中国的债券市场主要在上海,外汇交易中心就在上海;外资银行、合资证券公司、合资基金公司、外商私募管理人在沪比例,均居全国前列……上海被称为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科创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国际旅游中心等等,是国家极其重视、赋予多项功能的城市,具有促进跨境金融发展的坚实基础。

▲落地上海相关外资数据

◎ 上海形成了推进跨境金融发展的独特优势。

上海有独特的金融市场体系,有大量需发展跨境业务的金融机构,这些机构共同发力将成为上海得天独厚的优势;上海有完善的金融产品体系,包括股票、债券、外汇、商品、场外利率衍生品等各类金融产品;上海有健全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例如支付清算体系、自贸账户体系、跨境金融管理体系;还有金融科技体系等,这些都构成了上海推进跨境金融发展的独特优势。

◎ 上海承担引领跨境金融发展的重要任务。屠光绍认为,重要任务集中体现在中央对上海城市在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格局中的总体定位上,而中央最近关于浦东新区作为引领区的文件则是这种定位的具体体现,使得上海在引领跨境金融发展中任务更加明确而具体。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

1. 深化金融市场功能,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开发、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股份转让平台、大宗商品仓单注册登记中心、国际油气交易和定价中心建设等,从而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

2.率先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路径,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创新面向国际的人民币金融产品,扩大境外人民币境内金融投资范围,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跨境贸易结算和海外融资服务,境外人民币参与科创板股票发行交易,外汇期货交易试点等。

3.加快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引领金融制度开放。包括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建设、债券市场统一对外开放、简化外债登记改革试点等。

4.健全金融基础设施体系,优化跨境金融环境。包括债券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贸易金融区块链标准体系、金融市场交易报告库、资本市场注册制,完善外债管理制度等。

“发挥好引领跨境金融发展的核心作用,关键是依靠并深化包括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内的上海城市的整体功能,落实好中央对上海的定位和要求、抓紧将引领区文件部署落地,上海的核心作用就必将不断增强”屠光绍最后表示。


文章载于中国金融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