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1万亿,中国量化私募行业的里程碑与新起点
2021/08/09
据中信证券研究部估算,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国内量化类证券私募基金行业管理资产总规模正式迈过“1万亿”关口。对此,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学术副院长、金融学教授严弘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私募证券投资研究中心理事、华软新动力资产董事长徐以升共同撰文表示,“1万亿”是量化类私募成为“主流赛道”的新起点。
据中信证券研究部估算,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国内量化类证券私募基金行业管理资产总规模10340亿元,正式迈过“1万亿”关口,并在同时期证券私募行业4.87万亿元总规模的占比攀升到21%。
在4年前的2017年二季度末,国内量化类私募基金总规模只有约1000亿元。
从大约2013年国内量化类私募基金行业起步,到目前不到10年的时间,已经承载了投资人“1万亿的认可”,这是量化类私募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蓬勃发展的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行业,1万亿也是量化类私募行业发展的新起点。
量化是区别于主观的信息处理方式
相比于“主观”而言,“量化”只是一种处理数据和信息的方式。
主观投资基金一般需要处理宏观与公司基本面数据、市场成交量与价格等量价类数据、另类数据来辅助投资经理的主观决策等,而量化投资基金则会运用各种数理统计手段来深入挖掘和处理这些数据与信息,并基于特定的模型来产生交易的信号,甚至有时不需基金经理的干预。
在日益增强的计算能力的加持之下,量化类基金处理数据与信息的广度与深度要更为充分。
在不充分有效的市场,或者市场不充分有效的历史阶段,量化基金有助于提升市场效率、增强市场有效性。
对于股票市场而言,无论是主观选股还是量化配置,对于目前不择时的接近满仓的策略而言,无论是主观私募还是量化私募,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跑赢指数,比如跑赢市场主流的沪深300指数、中证500指数,这两个指数的股指期货也是金融期货的主流品种。
如跑不赢指数,或者跑赢指数的幅度较弱(比如弱于股指期货的贴水幅度),投资人就会选择直接投资指数基金,或者直接投资该指数的股指期货。
在跑赢指数的共同目标面前,量化基金与主观基金是没有区别的,因此在相同的风险特征之下,主观基金和量化基金也是可以进行直接比较的。
丰富策略类型回应财富管理需求
量化的方式,具体到股票、商品、衍生品等更多的资产、工具领域,就产生了更多的投资策略。
量化选股,可以有锚定某一特定指数的指数增强策略,也可以有不锚定特定指数的量化选股多头策略;量化选股与股指期货对冲结合,可以完全对冲是量化对冲中性策略,可以部分或者灵活对冲是量化多空策略;量化在商品领域有在不同周期的趋势CTA(管理期货)策略,以及商品套利策略、期权套利策略等。
除了指数增强策略、量化选股策略、趋势CTA策略等与传统的主观股票策略、主观商品策略有共同的风险特征之外,其他的多空策略、中性策略、套利策略等都是有对风险进行对冲和管理的策略类型。
这样,量化类私募基金就给市场生产了具有差异化风险特征的多样化策略类型,以满足投资人不同的收益风险偏好。
在目前金融机构净值化转型、非标转标等背景下,量化类私募基金在策略类型丰富程度的贡献上,也给予了机构更多的选择。
对于以私人银行、券商、信托、三方等为代表的证券私募基金代销渠道,量化类私募基金丰富了渠道的策略产品线,丰富了投资人匹配自身收益风险偏好的选择。
量化多策略匹配投资人“配置需求”
量化私募基金主导的投资策略类型的丰富,不同风险特征产品的差异,还真正为投资人的“配置需求”打开了可能。
投资人最终需要的是匹配自身收益风险偏好的整体解决方案,而主观和量化类型的基金则是实现这一解决方案的工具。
投资人的收益风险偏好,或者稳健、或者平衡、或者进取,把不同收益风险特征的策略组合在一起,就能成为投资人的最佳配置选择。
回应投资人的配置需求和解决方案需求,尤其是在2015年股票市场较大波动之后,国内证券私募FOF(Fund of Funds)组合基金也应运而生。
在量化类私募取得更多发展之前,FOF组合配置多只主观多头股票基金的做法,无法做到不同收益风险特征的分散配置。
而在这几年前尤其是当前,在主观多头、量化多头、量化对冲、套利、CTA等不同收益来源、不同风险特征、低相关的多类型策略组合构建上,FOF基金已经具备了为客户提供配置解决方案的能力。
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Ray Dalio)在《原则》中说:
成功投资关键是要打造良好的投资组合,投资的“圣杯”就是要能够找到10~15个良好的、互不相关的投资或回报流,以创建自己的投资组合。
实际上,中国金融市场的轮动、波动较大,单类型资产表现周期也不够长,投资人如果坚持投资于某一特定的资产类型、策略类型,往往要承受该资产或者策略类型较大、较长时间的波动。
量化类策略的丰富以及多策略FOF组合的构建就为丰富收益来源、改善收益风险比创造了基本条件。
配置需求,也成为与产品需求并列的重要类型需求,尤其是在超高净值客户配置需求的回应上,市场已经在前进。
在美国市场,量化类基金这种投资方式从上世纪80年代产生并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繁荣,但在当前有效性非常充分的背景下,以ETF指数基金等被动产品为代表的投资与配置已经成为美国市场的主流。
中国金融市场的有效性正在持续提升,在被动产品为主的历史趋势到来之前,主观或者量化的主动投资产品还将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1万亿”也是量化类私募成为“主流赛道”的新起点。
文章载于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