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专家团队 >> 教授见解 >> 【秦朔朋友圈】牛市面前越是想赚钱,越容易蒙受损失?

【秦朔朋友圈】牛市面前越是想赚钱,越容易蒙受损失?

2020/07/24

如今,关于“牛市”的讨论越来越多。“牛市”里,投资者该如何认识市场?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区分投资者的敌人和朋友?

日前,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副院长朱宁受邀撰文,针对上述问题,分享观点。他指出,越是激动的投资者,越是受行为偏差影响的投资者,越是想赚钱的投资者,却越是容易蒙受损失。从这个意义上讲,投资者如何能够意识到和克服自己的敌人,自己行为的偏差和错误,对于提升自身的投资业绩至关重要。而作为投资者的朋友,行为金融很多时候给散户提供的是“第一性”的关于市场和自己的认识。 

进入7月,讨论“牛市”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先来问几个问题:

虽然从长期投资的角度,股票的回报要远远高于债券,那为什么全球的广大家庭选择不投资于股票市场?

为什么众多投资于股市的投资者积极参与股市,每天读书看报,到营业部报到,但到头来投资业绩还不如大盘一般表现?

为什么许多基民把主要的关注度都放在某只基金的过往业绩上,虽然过往业绩对未来业绩的预测能力非常有限? 

为什么资产价格的长期趋势非常清晰,但就是有那么多投资者为了短期的蝇头小利而完全忽视市场的长期规律,捡起来芝麻,丢掉了西瓜?

以上这些问题可能是全球的投资者、研究者、监管者都一直在思考,但一直得不到答案的问题,也特别是广大散户在进行日常财务规划、日常投资时不停要思考的问题。

但正如很多人感叹“为什么懂了这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一样, 很多自认为了解投资的散户,往往发现自己的投资业绩依然差强人意。 

更有甚者,很多散户往往是逐渐在自己失败的投资过程中, 才逐渐意识到,自己一直奉为圭皋的诸如“内幕消息”“频繁操作”“追涨杀跌”“跟风从众”的投资理念和交易思路,其实恰恰是他们投资业绩赶不上大盘表现,乃至蒙受巨额损失的主要原因。

有些散户在给别人投资指点迷津时,说得头头是道,等到自己亲自操作时,却会重复甚至放大自己指导别人一定要回避的错误。很多散户赚钱时洋洋得意,亏损时就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金融市场的起起伏伏。 

其实,市场的涨跌不过是对投资者心理所提出的不同形式的测试和挑战。能够真正地了解市场,了解自我,了解投资者心理,才是散户在资本市场能够长期生存的必需技能。正如在诸如战争、军事、外交等“国之大事”领域里,每个国家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谁是自己的朋友,谁是自己的敌人一样,广大散户在一个高度变化的经济金融环境中,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谁是自己的朋友,谁是自己的敌人,才有可能把握资本市场提供的机会,理性负责地对自己的财富进行及早地布局和规划,并进行稳健而又灵活的投资。

那么投资者究竟如何认识市场?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区分投资者的敌人和朋友?这些应该成为广大散户思考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问题。

行为金融学,这一横跨经济金融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的一个交叉学科,可能是帮助散户了解自己和了解市场的最好的朋友。

随着罗伯特·席勒教授和理查德·塞勒教授,因为其行为金融的研究,而分别在2013年和201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全球社会各界对于行为金融学研究的兴趣,和对于行为金融学解决现实经济、金融问题的能力的信心,明显大增。

而行为金融学的很重要一部分研究,是真真切切关注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和投资业绩。让广大散户以更加客观、公正、超然的角度观察和评价自己的行为,更加清醒和清晰地思考,作为一个投资者,究竟谁是自己的朋友,谁是自己的敌人?

行为金融学研究让许许多多散户第一次意识到了金融市场的复杂,也意识到自己的天真和局限。

行为金融研究指出,市场震荡,监管呵护,中介机构建议,这些很多投资者长期以来认为是自己的朋友、帮助自己投资获利的因素,其实恰恰是自己获得良好投资业绩的敌人。

而能够帮助投资者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投资过程中的敌人,也就是投资者自身的行为偏差和决策错误的行为金融学研究,可能才是自己投资过程中最可靠的朋友。 

行为金融研究发现,影响散户投资业绩的、真正的深层次的敌人恰恰是投资者自己的行为。

研究发现,越是激动的投资者,越是受行为偏差影响的投资者,越是想赚钱的投资者,却越是容易蒙受损失。

从这个意义上讲,投资者如何能够意识到和克服自己的敌人,自己行为的偏差和错误,对于提升自身的投资业绩至关重要。而作为投资者的朋友,行为金融很多时候给散户提供的是“第一性”的关于市场和自己的认识。

例如,广大散户投资者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散户投资者从进入股市之初,就注定成为了弱势群体。能够不亏钱,少亏钱,赶上大市的平均业绩本身,对于广大散户而言,就是一桩值得尊敬的投资成就。

试想整个市场是由自以为聪明的主动投资者和追逐平均收益的被动投资者两部分构成,如果被动投资者取得了平均收益,那么主动投资者也只能取得平均收益。主动投资者高收益的幻象,其实不过是他们自己内部之间的对赌而已,大部分专业的投资管理人,其实也没拿到市场的平均收益。

恰恰是因为大部分主动投资者(特别是广大散户)得不到平均收益,才会造就少数主动投资者取得超越平均收益的“股神”般的成就。因此对于广大个体投资者,比较理想的选择,还是老老实实做个追逐平均收益的长期被动投资者,因为能找出那些真的具有超越平均收益成就的少数管理人,其实一点也不比找到下一个微软、苹果或者是腾讯更容易。

每个投资者的收益或者损失,看似只是随机产生的投资结果,但其实会对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的稳定都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正是投资者的狂热,促成了人类金融史上一次又一次事后看来荒谬可笑的泡沫;也正是投资者的惊恐和绝望,一次又一次地戳破了投资者自己吹大的泡沫,给全球金融经济体系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惊涛骇浪。

究其原因,其实是因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过程,和人类的很多其他决策过程一样,很容易受到其他人和“社会共识”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讲,就像每片雪花都要对雪崩负有相应的责任一样,每一个散户都对“社会共识”和“市场预期”的形成负有责任。

非但每个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有可能导致市场层面理性的缺失,研究更表明,有时甚至即使是每个投资者自己完全理性的决定,也有可能导致市场层面非理性的后果。

因此,散户在思考自己的行为和决策的时候,必须关注自己决策过程中习惯性的错误和局限,也必须认真思考其他千千万万个散户现在在想些什么? 

本人的书——《投资者的朋友》提醒广大散户投资者,虽然外部经济环境和资本市场走势确实在经历高速的变化,但是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里一些深层次的本质,其实一直都没有改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资本市场虽然一直都是信息的市场,但很可能更是投资者心态和投资者的行为的市场。

任何信息,只有经历了投资者的解读和消化,才能通过投资者的交易影响市场走势,而市场走势本身,又会反过头来影响和决定投资者自身的收益和财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散户任何追求更高收益的尝试,都离不开对于自身心理和市场心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最后,笔者想基于行为金融理论在过去数十年的研究成果和笔者所著的这本《投资者的朋友》的详细讨论,给广大散户投资者提出以下几点投资建议:

多元化投资。虽然股神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是“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并看好那个篮子”,但对绝大多数投资者,尤其是经验一般的个人投资者而言,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的多元化策略,仍然不失为最好的选择。 

关注资产配置,消极投资,仍然是事半功倍的投资策略。许多投资者由于过度自信,打探消息,频繁操作,但结果往往还不如投资于不同市场和资产的指数型基金。

关注长期收益和交易成本。在考虑投资收益时, 一定要关注交易费用之后的净收益,因为那些才是投资者最终到手的真金白银。

增强风险意识和自我控制纪律性,克服散户不愿止损的缺点,及时锁定损失敞口,控制下行风险。

投资更像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散户一定要坚持长期复利投资和增长,积少成多,持之以恒,才能产生优异的投资收益。 

人生在世,必须不停地在未知和确定、今天和未来、内心与外界之间进行不停的选择。而这种选择的本质,也恰恰是投资的精髓所在。

根据一些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研究,一旦投资者意识到自己投资过程中的敌人,利用行为金融学作为自己的朋友,很多投资者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修正自己的错误,提升自己的投资业绩。

如果《投资者的朋友》这本书真的能帮助一些散户朋友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投资过程中的朋友和敌人,那也就算是尽到了笔者帮助散户、回馈社会的初衷。 

正如席勒教授不止一次私下提到的,他希望行为金融学成为“好”的金融学,希望金融学能够帮助社会成为“好”的社会,我衷心希望这本书、我本人和行为金融学,都成为散户投资者最好的朋友。 


文章载于秦朔朋友圈

作者